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我校承办“巴蜀新学与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

  • 浏览量:
  • 日期:25-07-01 11:17
  • 作者:沙湾区融媒体中心
  • 来源:党委宣传部
  • 审核人:杨锐

本网讯(文图/沙湾区融媒体中心)6月29日上午,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承办的“巴蜀新学与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沙湾区圆满闭幕。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围绕巴蜀新学与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思想碰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研究员、中国郭沫若研究会名誉会长蔡震,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捷,我校党委书记刘进,沙湾区区委书记、区长汪秀丽,出席闭幕会。

郭捷在讲话中说,近年来,乐山市依托我校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等高校机构,着力于“沫若文化”、地方文化的内涵挖掘研究,积极打造“沫若文化”品牌,不断丰富“名山、名佛、名城、名人”的内涵,持续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当前,正值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时期,乐山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强与广大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巴蜀新学精神,让古老的巴蜀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乐山还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学术研究支持力度,搭建更多学术交流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动乐山地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共同续写巴蜀文化发展新篇章。

刘进表示,郭沫若先生作为巴蜀新学孕育出的文化巨擘,其文学创作与思想探索正是巴蜀文化推动中国文学转型的生动写照。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是对巴蜀新学学术价值的再挖掘,更是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开展学术研究的重要实践。未来,我校将依托学科优势与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平台资源,进一步整合巴蜀文化研究力量,推动学术成果转化,培养更多兼具文化自觉与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

汪秀丽说,作为郭沫若先生的家乡,能够在沙湾举办此次学术盛会,既倍感殊荣,更深感文化传承之重任。沙湾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按照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作出的“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继续深化沫若文化及巴蜀文化研究阐释,搭建更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做强巴蜀名人文旅品牌,实现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研讨会期间,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带来了精彩的主题报告。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郑怡教授以《<家><春><秋>:地方读书人的现代成长史》为题,深入剖析了巴金“激流三部曲”中地方读书人的现代成长史,从独特视角展现了文学与时代、个体成长的紧密联系;美国康州学院麦芒教授聚焦《郭沫若对于当代中国诗歌的意义:再谈史诗情结和世界诗》,回顾了郭沫若的诗歌创作历程,分析其如何影响当代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为当代诗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山东大学文学院宫立教授在《巴蜀现当代作家研究的文献学路径》主题分享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如何运用文献资料还原作家创作本真,为巴蜀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郭沫若纪念馆张勇教授则以《郭沫若早期家书手稿研究》为主题,从全新角度揭示了郭沫若文学创作的灵感来源与情感脉络。

除主题报告外,与会嘉宾、青年博士学者以及其他国内学者也积极参与交流,分享各自在巴蜀新学与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研究领域的新发现、新思考,现场讨论热烈,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新的活力。

期间,还发布了郭沫若研究年鉴(2022卷)。

下一条:乐山市高校第一次归侨侨眷代表大会在我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