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易丽辉、谷晓晓、方玥 图/青马班)7月4日,乐山师范学院“西安、延安研学活动”研学队伍来到延安杨家岭和枣园进行参观学习。
七月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已是松柏苍翠,绿荫环绕。2015年2月14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岭进行参观,他动情地说,这里我来过多次,插队时每次到延安都要来看看,每次都感觉受到精神上的洗礼。如今,杨家岭早已成为鲜活的党史教育课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到这里感受红色革命文化,探究红色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爱国精神。
“西安、延安研学活动”研学队伍来到杨家岭,先后参观了中共中央七大会址、延安文艺座谈会会址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透过斑驳的物件及照片,成员们跨过历史长河,切身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苦难与辉煌,发掘蕴藏在背后的鲜活故事。
24面党旗如今依旧鲜艳的悬挂在杨家岭礼堂,透过讲解员的叙述,重现当年的场景。77年前,547名正式代表和208名候补代表汇聚在此,代表全国121万中国共产党员隆重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央委员会和中央领导机构,并在经过深入讨论以后,一致通过了关于政治、事业、组织方面的报告,通过了政治决治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章。
现如今礼堂内部依旧是按照“七大”会场的原样呈列的。学员们站在主席台正上方悬挂的“七大”的政治口号——“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下合影。面对200多张大厅内所摆放的代表曾坐过的木质靠背长椅,透过相机镜头,学员们仿佛重新回到当年大会现场,在庄严的《国际歌》声中,窥见代表们眼里坚毅而充满希望的光芒,述说着建设一个光明的新中国,建设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的理想。我们似乎和先辈们隔着镜头的两端伫立,感受代表们当年的热血,聆听代表们铿锵的脚步声......
在中央领导人的旧居处,学员们依次走进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居住过的窑洞,屏息聆听讲解员述说革命背后的细碎故事。周恩来总理放不下工作,保守治疗摔伤的右臂,致使右臂最终不能大幅度活动;毛泽东主席身居窑洞,吃小米,穿破丁裤,还亲自下地劳作,他曾说:“穷只是暂时的,新衣服大家一起穿”;朱德元帅拒绝警卫员送来的新军装,依旧选择缝补旧衣,为的是精打细算、处处节约.......当年的窑洞之景和如今重叠,一桩桩一件件故事在学员们眼前翻过,我们切实体会到了老一辈领导人所处的艰苦环境,感受到了老一辈领导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
7月4日下午2点,“西安、延安研学活动”研学队伍稍作休整后,来到另一处重要的革命旧址——枣园,并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进行参观学习。枣园又名“延园”,被称为“延安时期的中南海”,是中共书记处一九四三至一九四七年间的驻地。枣园革命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现有中央书记处小礼堂,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彭德怀旧居,“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中央医务所,幸福渠等景点。
来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其他领导人的故居,看见那一间间朴素的窑洞,院子里普通的石桌,窑洞里简陋的陈设,都给成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伟大的领导人就是在这样阴暗潮湿的窑洞里废寝忘食,完成了一项项伟大的历史使命。美国记者斯特朗在她的访问记录中曾写到:“党的负责干部住着寒冷的窑洞,凭借着微弱的灯光,长时间的工作。那里没有讲究的陈设,很少物质享受…”看着眼前这些陈列的物件,让成员们无比动容:这是怎样一种不畏劳苦,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精神!而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成员们还了解到了更多革命领导人们在枣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