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图/江林巧)11月9日至13日,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主办,乐山师范学院联合四川省天文学会、甘孜州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及山东交通学院共同承办的2025年兴隆站、丽江站光学天文望远镜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科研院所及高校的100余位光学天文领域专家学者齐聚嘉州,围绕两米级光学天文望远镜运行实践、科学产出与未来发展展开深度研讨,为学校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原台长白金明研究员、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副主任范舟副研究员、云南天文台南方基地首席科学家王博研究员、新疆天文台慕士塔格观测站站长白春海高级工程师、稻城高海拔天文科学中心主任汪洋、西南交通大学刘煜研究员,以及我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汪天飞、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负责人等出席开幕式,会议由国家天文台郑捷研究员主持。
开幕式上,白金明重点介绍了四川稻城无名山观测站的独特优势。该区域海拔4780米,年均云量少于5成,全晴夜占比超82%,大气视宁度优良,在我国高原天文观测体系中占据重要战略地位,他期望各方持续助力观测站建设与天文学科发展。
汪天飞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介绍,乐山师范学院传承武大西迁文脉,是四川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秉持“理学打底、光电拓展、应用引领”理念,推动天文教育与科研深度融合。他表示,本次研讨会将促进观测与科研、教学与育人双向赋能,为学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及我国光学天文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范舟回顾了研讨会发展历程,该系列会议自2011年创办以来,已成为国内光学天文观测核心交流平台。针对行业面临的观测需求增长与设备老化等挑战,他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在望远镜运行中的深度应用,构建天地一体化观测网络,提升运行效率与科学产出。王博研究员则介绍了丽江2.4米望远镜的技术升级成果,其主镜镀膜、支撑系统国产化改造等关键任务已完成,正为4米级望远镜选址提供支撑。汪洋主任详细介绍了稻城2.5米光学望远镜建设进展及优越观测条件,表示将通过科研、研学、科普协同推进高原天文事业发展。
我校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江林巧博士以《仰望星空 扎根地方》为题分享成果。团队构建“科研入门—项目孵化—赛场锤炼—科普反哺—深造发展”培养闭环,依托LAMOST巡天数据及多台望远镜观测资源开展教学,近三年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大创项目5项、省级3项,斩获多项学科竞赛大奖,首届本科生考研率达66.67%。同时,团队深入甘孜州开展80余场天文科普活动,覆盖超1.2万人次,实现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发展。

本次研讨会集中展示了我国多台光学望远镜协同发展成果,为“天文观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一体化提供了新思路。下一步,乐山师范学院将深化与中科院相关院所的战略合作,推动天文与光电学科融合、科研与科普联动,着力将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建成特色鲜明、服务区域的优质专业,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天文与光电人才,为川西南及青藏高原科技教育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